臺海網(微莊臣博)11月26日訊 據中評網報道,“海峽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於25日在香港召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及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發表演講及論文。他認為,自從國民黨重新執政五年半來,兩岸關係已經完全摒除過去“兩國論”、“一邊一國”等衝撞臺海紅線那種損人不利己的路線,大陸方面也釋出善意,使得臺灣海峽從原來東亞地區兩個“燃點”之一,轉變成兩岸和解往來、和諧相處的通道。他認為,隨著兩岸政治互信在今年之中愈加增強,臺海的和平穩定必然愈加獲得有力的支撐,並且不容破壞。
  一、兩設計裝潢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互利雙贏
  對日抗戰勝利之後的中國內戰,造成1949年起的兩岸分離。再經過長期的冷戰對立,至1987年臺灣開放老兵返大陸探親,推開了海峽住商兩岸民間交流的大門。
  為了處理因民間交流所衍生的長灘島問題,兩岸都認為有啟動事務性商談的必要。1992年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才有1993年曆史性的辜汪(新加坡)會談,並簽署四項協議。
  但因雙方互信不足,以及其他政治因素,縱有1998年的“辜汪(上海)會晤”,然而,兩岸的制度性協商終究未能實現機制化,更於2000年臺灣政黨輪替後,因臺灣執政當局否定“九二共識”,致使兩岸協支票借款商持續中斷,甚至造成臺海局勢動蕩不安。
  2008年臺灣再次政黨輪替,使得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連戰、胡錦濤會談所達成的“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一致立場,提升為兩岸當局的共同認知,兩岸的制度性協商得以恢復,臺海長期的政治風浪呈現空前平靜,兩岸關係正式走上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
  人們從兩岸關係起起伏伏的經驗,可以得到的啟示是:“一個中國為兩岸和平的起點,九二共識為兩岸協商的基礎”。悖離了這個起點,臺海就得不到風平浪靜,給兩岸人民、東亞地區帶來政治麻煩;否定了這個基礎,兩岸就不可能啟動協商,雙方不僅無法互蒙其利,甚至互受其害。
  過去五年半里,海基、海協兩會首長舉行了九次會談,簽署了十九項協議,包括實現兩岸期盼多年的三通直航,建立互惠互助的經濟合作架構等,都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標誌性成果,持續創造互利雙贏的機會。近一年來,臺灣在野的重要人士也顯著增加了和大陸的接觸溝通,非常令人樂見,因此,海峽兩岸已形成了勢不可擋的大交流局面。
  如果不是人心所向,不符民意主流,就不會有當前臺海達到了六十餘年來所未有的和平穩定局面。這是兩岸共同構築和平架構的過程,未來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難題有待剋服。當前僅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言,在臺灣就引發強烈不同的意見,所以更多的挑戰還會在後頭。但是,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絕對值得不斷推進,雙方就都應該堅定目標,穩步向前,同時力爭通過每一道民主程序的檢驗。
  二、兩岸政治互信持續增強
  繼中共十八大產生新一屆的中央領導集體後,國共兩黨、海峽兩岸的高層互動,進一步使得雙方的政治互信獲得增強。
  今年二月,連戰先生在會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時,率先正面回應了“一個中國架構”的主張。連戰先生闡述了四個理念:(1)“一國中國:求一中架構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2)“兩岸和平:結束敵對狀態,逐步化解爭議”;(3)“互利融合:交流協商共榮,強化同胞情誼”;(4)“振興中華:提升民眾福祉,發揚民族尊嚴”。
  其中一段重要的話是這麼說的:“兩岸各自的法律規定、體制運作,都實施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固然是中國的一部份,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份,從而形成一中架構下的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關係,‘九二共識’由此產生。這是雙方政治互信的基礎,必須共同維護。”
  今年四月,馬英九先生在出席辜汪會談二十周年紀念會上鄭重指出:“不論在‘國內’或‘國外’,我們都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臺灣獨立’。”
  今年六月,吳伯雄先生代表馬英九先生在會見習近平總書記時又強調:“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關係。‘九二共識’的精髓就是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務實協商,共創雙贏。”
  今年七月,馬英九先生在回覆習近平總書記祝賀他連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電文中,寫道:“一九九二年,海峽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是臺灣方面對於“九二共識”內涵最為清晰的一次定調。
  今年十月,馬英九先生在雙十演說中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這是旗幟鮮明的又一次宣示。
  以上可見,自從國民黨重新執政五年半來,兩岸關係已經完全摒除過去“兩國論”、“一邊一國”等衝撞臺海紅線那種損人不利己的路線,大陸方面也釋出善意,使得臺灣海峽從原來是東亞地區的兩個“燃點”之一,轉變成兩岸和解往來、和諧相處的通道。比起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中華民族的理性與智慧於此充份展現。而隨著兩岸政治互信在今年之中愈加增強,臺海的和平穩定必然愈加獲得有力的支撐,並且不容破壞。
  三、強化民族認同,建立和平架構,共同振興中華
  首先,兩岸四地都應以孫中山先生為師。兩年前,也就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時候,臺灣官方贊助拍攝了一部電影,片中開頭的旁白是:“孫中山一生,都是為了他的國家──中國。”而這部電影的片名正是“築夢者孫中山”。
  那麼孫中山先生為中國築什麼夢呢?過去多年,我在中國國民黨黨部工作的時候,每個星期開會時,黨主席所宣讀的總理孫中山遺囑的第一句話是:“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因此,中國之自由平等,加上眾所周知的孫中山先生倡導的博愛、天下為公,以及民族獨立、民權發達、民生樂利等等,無疑都是他為中國所築的夢。他為了國民革命,足跡遍及兩岸四地。整個華夏大地的人民,完全可以也都應該以孫中山先生為師。
  其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制度化、機制化。兩岸已經簽署的十九項協議,都是朝向建立和平架構,落實了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而既然講先經後政,當然就意謂不是只經不政,客觀上也不可能截然切開成經濟、政治兩個發展階段,而會逐步顯現經中有政,何況兩岸之間的經濟關係並無法說明兩岸關係的全貌。
  因此,從經濟的合作互利出發,由此產生改善與發展兩岸關係的動力,進而朝著多面向、多層次、建設性、全面性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時要積極予以制度化、機制化,才能鞏固、擴大、提升其成果。在這當中,政治問題終須面對,兩岸之間的和平架構才能確立與完善。實際上,2005年的“連胡會”就已主張,“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架構”。這有待未來兩岸各界繼續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不斷付出智慧和努力。
  最後,兩岸應該共創和平、共促穩定、共謀發展、共享繁榮。連戰先生和吳伯雄先生在上述兩個場合,分別提出了“融合”的理念,非常值得重視,因為“融合”不僅是兩岸之間良性互動的過程,也是目標,從而得以共同實現和平、穩定、發展、繁榮。兩岸四地的人民,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都愛中華文化,都是龍的傳人,可謂“一體多元”,理當互諒互助,攜手推進孫中山先生所號召的“振興中華”。
  責任編輯:燕子  (原標題:張榮恭:臺海和平穩定必然愈加獲得有力支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88wwyry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